我要參展

預告 | V&A 博物館聯合OCAT 研究中心:探討圖像志文獻庫的過去與現在

分享:

2019年10月12–13日,V&A 博物館聯合OCAT 研究中心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大街甲59號文化大廈20層)舉辦變化的前沿:圖像志文獻庫的過去與現在講座及研討。

在歐洲與北美,圖像學正歷經一個不斷更新的階段,尤其是在1960至1970年代的自我批評與自我質疑之后。在過去,圖像學研究主要涉及西方藝術中的古典和中世紀時期宗教的主題或再現性的風格;當下整個領域已擴展至包括迄今為止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主題和范圍,從接受史、性別、種族和政治,到非西方藝術、抽象及非再現風格,在此僅舉數例而已。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學術界中這種圖像學的活化趨勢,正與一般公眾對圖像學的興趣增長,彼此相互促進。近年的歐美互聯網用戶調查表明,能否提供較佳圖像內容(相對于形式)的查詢,是公眾對博物館和美術館典藏數據庫中最熱門的需求之一。

所有這些變化,都對公立機構中(譬如研究院所、大學、博物館與美術館)圖像志文獻庫的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與此復蘇風潮同時,作為藝術史研究的分支以及人文學方法論之一的圖像學,自1980年代中期首次被引入中國后,也在國內學界產生巨大影響并迅速成長。除了許多涉及圖像學理論的開創(chuàng)性文本已被譯成中文外,中國藝術史家和歷史學家,亦已開始將其應用于古代或當代中國視覺材料(繪畫、版畫、照片與其他種類的圖像)的研究之上。在這種可稱之為圖像學轉向的變化中,最近幾年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中國學者也逐漸認識到,博物館、圖書館與圖像文獻庫里所使用的著錄實踐,通常只是按編年或地理位置來整理視覺材料之舉,已無法紀錄和獲取詳細的圖像志信息。因此,為了要使國內的圖像學研究更上一層樓,建立專門的圖像志文獻庫至關重要。

本次研討活動是在中國首次深入探討歐洲及北美在建立圖像檔案庫以進行圖像研究的過程內,其領域不斷變化之歷史與當代實踐中的關鍵議題。圖像志文獻庫的建立如何對圖像學研究課題作出回應并產生助益? 圖像復制技術(模擬或數字形式)與圖像志文獻庫的發(fā)展以及藝術史研究有何潛在聯系? 當我們想要建立非西方或無文字社會的圖像志文獻庫時,我們如何修正如潘諾夫斯基或其他學者的圖像學理論,并根據所探詢的文化特殊性來發(fā)展新的詞匯術語? 現有的描述圖像內容的概念和分類方案,在何種程度上受到文化的約束、可以被轉譯成另一種語言、抑或具有普世性質? 我們又如何能夠描述、分類和檢索圖像志內容? 圖像的“畫題”和“主題”到底是否有所區(qū)別?

本研討活動以過去百年來歐洲和北美的四個圖像志文獻庫為案例,來探討以上的問題和可能答案。這四個案例不僅提供一系列針對圖像志文獻庫建構問題的不同取徑和視點,也提供一個機會來觀察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系和變化互動。會議發(fā)言人將包括瓦爾堡研究院“圖片文獻庫”主任保羅?泰勒、普林斯頓大學“中世紀藝術索引”中心主任帕梅拉?巴頓、荷蘭“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與“文化史圖像數據庫”主編漢斯?布蘭德霍斯特,以及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中國圖像志索引典”主編及中國藝術資深研究員張弘星。每場演講發(fā)表之后,將會另有評議問答活動,由中方學者擔任主持。

主辦方期待,本次研討活動不僅作為一個平臺,讓西方學者與來自中國高校和文化遺產機構的學者、專家及同學,能夠就此主題來進行理念和經驗交流,也為中國、歐洲和北美的圖像志文獻庫之使用和進一步發(fā)展開拓未來的合作機會。本研討活動是由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亞洲部CIT項目與北京OCAT研究中心合作舉辦,由英國政府數字、文化、傳媒和體育部贊助。




圖像志文獻庫活動邀請函_編輯.jpg

活動日程

10月12日 

13:30–13:45 開幕

主持人:巫鴻(OCAT研究中心執(zhí)行館長)

13:45–14:00 活動介紹

嘉賓:張弘星(V&A博物館“中國圖像志索引典”主編)

14:00–15:00 第一講

演講人:保羅?泰勒(瓦爾堡研究院“圖片文獻庫”主任)

題目:從文明的興起到資本主義的興起:瓦爾堡研究院的“圖片文獻庫”

15:00–16:00 特邀對談

對談人:范白丁(中國美術學院講師)


 發(fā)言摘要

1888年秋天時,布雷斯勞(現為弗羅茨瓦夫)藝術史學家奧古斯特?施瑪索帶著一群學生前往佛羅倫薩,打算在那里建立一所德國的藝術史研究院。九年后,我們今日稱之為佛羅倫薩藝術史研究院的機構正式成立。作為施瑪索的一名學生,阿比?瓦爾堡在佛羅倫薩時似乎開始有了建立其個人研究院的想法??梢钥隙ǖ氖牵敃r他已經開始從艾里納黎、安德森、博基和漢夫施丹格爾等攝影圖片公司購買藝術品照片。在他的整個職業(yè)生涯中,瓦爾堡購買的絕大多數圖片都是有關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但在1913年聘請弗里茨?扎克斯爾為他自己的研究助理后,瓦爾堡圖片收藏的范圍遂擴大到包括來自德國和低地國家的中世紀稿本與藝術品。

瓦爾堡于1929年去世,當時他的圖片文獻庫收藏總計約10,000張,但那時他們并沒有對其進行系統(tǒng)分類。直到1933年瓦爾堡圖書館搬到倫敦之后,分類工作才得以開始。扎克斯爾聘請魯道夫?威特科爾擔任圖片文獻庫的第一位研究員,此后威特科爾開始設計一個可以應用于研究院內所有圖片的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實踐證明,由威特科爾設計的圖像志分類非常有效,雖然子文件夾的細節(jié)一直在不斷調整,但他的整體設計使得圖片文獻庫能夠從1933年的10,000張擴展到今天的400,000張。

從上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間,文獻庫沒有創(chuàng)建新的類別。到了90年代,本人在這一分類基礎上添加了關于前古典時期、亞洲以及歐亞大陸以外圖像志的新分類子集。雖然威特科爾的分類方案對亨利?范?德?瓦爾的“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產生了重大影響,并且也可以應用于亞洲圖像志之上,但是,我發(fā)現這一系統(tǒng)很難應用于早期的人文藝術。本講演將對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16:30–17:30 第二講

演講人:帕梅拉 ? 巴頓(普林斯頓大學“中世紀藝術索引”中心主任)

題目:圖像志與“中世紀藝術索引”的演變

17:30–18:30特邀對談

張茜(上海師范大學講師)

 發(fā)言摘要

1917年當查爾斯 ? 魯弗斯 ? 莫雷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辦公室里通過收集圖像和資料卡創(chuàng)建“基督教藝術索引”時,他肯定沒有想到它會發(fā)展為如今這個規(guī)模龐大、系統(tǒng)復雜的“中世紀藝術索引”。從起初的按時間順序和地理位置而建設的圖片庫,演變?yōu)榻裉炜蚣軓V闊的、能夠適應于中世紀藝術史研究不斷發(fā)展的在線平臺,這個過程遇到的挑戰(zhàn)既讓人望而生畏又令人興奮。本文將回溯作為歐美傳統(tǒng)中最古老的圖像分類系統(tǒng)之一“索引”的百年歷史,其中重點強調“索引”的編撰在與中世紀藝術以及圖像學性質的學術觀念變化之同步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10月13日

13:30–14:30第三講

演講人:漢斯 ? 布蘭德霍斯特(荷蘭“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與“文化史圖像數據庫”主編)

題目:一字抵千圖:為什么Iconclass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會使人工智能變得更聰明

14:30–15:30特邀對談

對談人:高瑾(V&A博物館“中國圖像志索引典”數據標準編輯)


 發(fā)言摘要

本文的基本出發(fā)點為:圖像是十分重要但往往被低估的歷史文獻,而以系統(tǒng)方式來描述主題,是能夠將圖像語料變成歷史知識發(fā)現之更有價值的工具。首先,我們將討論藝術史、文化史和思想史學者所關心圖像信息類型的范例,以求展示系統(tǒng)圖像志的范圍。接下來,我們將討論使用“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的意義?!皥D像志分類系統(tǒng)”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圖像志分類體系,最初由亨利?范?德?瓦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構思,并在戰(zhàn)后由他和他的團隊構建。我們將演示如何使用“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并把觀察的原始資料轉化為數據信息。在本質上,它是通過在層次結構中組織所有的概念,從而確定概念的語義,創(chuàng)建強大的選項來擴大或縮小檢索范圍,并使系統(tǒng)能夠更容易地被翻譯成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

本文還將論述僅僅通過應用一個圖像志信息分類系統(tǒng),博物館和圖書館等機構仍然無法使這些信息自動地提供給用戶。當一個機構的編目系統(tǒng)含有像“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這樣豐富的術語集,它仍然需要開發(fā)一個軟件,以便圖像志信息也可以提供給公眾。于是“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 遂開發(fā)出一種名為“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元數據擷取”的軟件來實現這一目標。該軟件將“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變成一個在線編目系統(tǒng)的獨立附加組件,任何愿意在“文化史圖像數據庫”上共享其藏品目錄之圖像志信息的機構都可以免費使用。目前我們的數據庫包含900,000張來自歐洲博物館和圖書館藏品的圖像。由于大多數圖像都使用多個“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概念標引,為此我們還開發(fā)了一個新的軟件來構建強大的交叉參考網絡,為不斷發(fā)現圖像志的新問題提供新的路徑。


16:00–17:00 第四講

演講人:張弘星(V&A 博物館“中國圖像志索引典”主編)

題目:元數據轉向:“中國圖像志索引典”的緣起和建構原則

17:00–18:00 特邀對談

對談人郭偉其(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jiān))

18:00–18:30 圓桌討論

 發(fā)言摘要

盡管“中國圖像志索引典”(簡稱CIT)項目正式開始于2016年,但其最早的靈感可追溯至1993年。當時筆者剛從中國抵達英國,作為一名新進學者來到倫敦大學求學研習19世紀清代宮廷繪畫史。在筆者抵達后的數月間,極其榮幸地拜訪了貢布里希爵士,這次拜訪是由國內的范景中教授聯絡安排的。范教授為筆者尊崇的友人與師長之一,也是研究貢布里希著作的權威專家,在早些時候已寄信給貢布里希作為介紹。那次拜訪以及之后數次參觀瓦爾堡研究院的圖片文獻庫,是筆者個人與歐美傳統(tǒng)之圖像志文獻庫與分類系統(tǒng)的初始相遇。當年10月,筆者曾購買一本該院圖片文獻庫的使用手冊,并期盼為中國藝術建立一個圖像志文獻庫。此一奢望在23年后,終于得以具體實施。這里要特別感謝由英國政府數字、文化、傳媒與體育部提供的特別研究項目經費,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和博睿學術出版社同事的熱心支持,漢斯 ? 布蘭德霍斯特和艾迪安?波斯蒂默斯先生等專家學者長期的切磋與合作,以及項目組成員高瑾女士與林逸欣博士的全然付出。

此篇報告將介紹歐美學界首次針對中國藝術圖像志進行分類的方案—CIT,分享CIT項目成員在建構分類方案過程中的一些體會。本文將特別著重形塑本計劃主要決策背后一連串的思考與測試,其中包括選擇使用《石渠寶笈》與《秘殿珠林》等皇家書畫目錄來作為創(chuàng)建CIT概念的首要來源,以及為CIT建構而對荷蘭“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 之原則規(guī)范的繼承與修正等等。我們希望建構CIT的經驗不僅對西方文化機構中圖像志文獻庫建構實踐能增益補充,也期待藉此開創(chuàng)契機,與國內的學者和文博機構建立深度合作。


流程海報0927_編輯.jpg


發(fā)言人簡介

保羅 ? 泰勒

自1991年以來一直擔任瓦爾堡研究院“圖片文獻庫”主任、研究員及《瓦爾堡與考陶爾德研究院》雜志的編輯。他的研究領域包括17世紀荷蘭藝術、近代藝術理論、技術藝術史、圖像學及全球藝術史。1990年代,他在研究院的“圖片文獻庫”里啟動增加一系列子類,是專門針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亞洲以及非歐亞大陸的圖像文獻。至今為止,他組織了兩場學術會議,探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滾印的圖像學和無文字的圖像學,并出版會議文集。目前他正在撰寫一本專著,敘述圖像學基本類型(如戀物癖、偶像、敘事、肖像和科學圖像)的起源與發(fā)展。


帕梅拉 ? 巴頓

“中世紀藝術索引”中心主任。她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世紀西班牙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視覺文化,特別是圖像在伊比利亞半島多族群社會互動以及文化認同中所扮演的角色。她的研究重點強調在中世紀的圖像學傳統(tǒng)中,圖像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日常生活和民俗的表征,對于現代人理解中世紀是至關重要的。巴頓女士的代表性專著有《羅馬式建筑回廊中的繪畫敘事》(2004)和《疏離的藝術:重新定義西班牙復地運動中的猶太人》(2012),后者于2014年獲得“埃莉諾 ? 杜夫圖書獎”。在2015年加入普林斯頓大學之前,巴頓女士是南衛(wèi)理公會大學的藝術史教授及主任。目前還兼任《圖像學研究》雜志主編以及《牛津藝術史書目》編輯委員會成員。她的研究曾獲得克雷斯基金會、美國國家人文學科基金會以及西班牙文化部之研究基金的支持。


漢斯 ? 布蘭德霍斯特

獨立藝術史學者,亦為“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和“文化史圖像數據庫”責任編輯及國際學術期刊《視覺資源》編委。他與艾迪安?波斯蒂默斯先生共同創(chuàng)建在線“圖像志分類系統(tǒng)”瀏覽和“文化史圖像數據庫”網站。他目前的研究項目包括荷蘭博睿出版社克許朋氏“基督教圖像志大典”的數字化工程,以及華府福爾杰莎士比亞圖書館藏英國圖書插圖圖像學目錄。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泥金裝飾手抄本、徽記和標識、圖像志及其分類與數字人文。他的日常圖像志研究通常側重于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即“我看到的是什么?”。他的圖像志理論研究著重探討人文學者(特別是圖像志學家)如何協(xié)作和豐富彼此的研究成果,而不是重復勞動。


張弘星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亞洲部中國藝術資深研究員及策展人。自2016年以來,他擔任“中國圖像志索引典”(簡稱CIT)項目主編,發(fā)起并主持發(fā)展CIT的概念、知識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項目的目標、整體時間表、數據庫和網站建設等方面工作的合作模式。自計劃啟動以來,他還直接參與項目的具體實施:從申請研究經費、創(chuàng)建和管理研究團隊和項目預算,到CIT索引典的實際構建和圖像注釋。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他策劃多個中國藝術和設計的重要展覽,包括廣受好評的“中國繪畫名品 700-1900”(2013),與勞倫 ? 帕克女士合作的“創(chuàng)意中國”(2008),還曾兼任英國藝術史學家協(xié)會期刊《藝術史》編輯委員會委員(2004-2007)。


對談人簡介

范白丁

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史系系主任,蓋蒂研究中心年度客座學者,瓦爾堡研究院訪問研究員。曾發(fā)表多篇關于藝術史學史及藝術理論的論文,當前關注圖像志研究傳統(tǒng)的問題。


張茜,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講師,上海大學美術史博士,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社會史。譯著包括《費頓焦點藝術家:約瑟夫 ? 博伊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和《人民的形象:庫爾貝與1848年革命》(商務印書館,即將出版);曾在《新美術》《美術史與觀念史》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與譯作。


高瑾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亞洲部“中國圖像志索引典”(CIT)數據標準編輯以及項目協(xié)調,倫敦大學學院數字人文中心(UCLDH)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人文和網絡可視。曾在國際數字人文大會及刊物發(fā)表論文;譯有《數字人文讀本》(南京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任《圖書館論壇》、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Ars Orientalis等刊物評審。


郭偉其

藝術史博士,2005年開始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現為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美術史系系主任,2016年起擔任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jiān)。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藝術史與學術史。代表性學術專著有《停云??宏P于文征明與16世紀吳門風格規(guī)范的一種假設》(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代表性譯著有《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2019年),另有30多篇相關論文發(fā)表于各學術刊物;在OCAT研究中心工作期間,參與《世界3》系列及年度演講集系列、年度展覽圖錄系列等專業(yè)圖書的編輯;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還包括20世紀初中國猛獸圖像、18世紀科羅曼多屏風,等等。


關于“中國圖像志索引典”項目

中國圖像志索引典(CIT)項目由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亞洲部于2016年啟動。它匯集漢學、藝術史與信息研究,是歐美學界首次針對中國藝術圖像進行分類的方案。CIT旨在創(chuàng)建一種標引準則,為博物館、圖書館與圖像檔案庫的專業(yè)人士提供一套受控詞表,從而提高館藏中國文物編目的質量,促進中國數字圖像跨收藏的信息獲取及相互關聯。CIT還包括一個使用CIT詞表標引的中國藝術圖像線上資料庫,方便廣大的用戶群體探索各個藝術品的內容及其之間的聯系。作為開放存取與下載的文件,CIT將于2019年秋季上線,其圖像資料庫包含來自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可供瀏覽和檢索。項目成果將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官網以及博睿學術出版社的專屬網站上公開。

關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設立的非營利性、獨立的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是OCAT館群的有機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圖書文獻和展覽交流為主要功能,研究對象包括古代藝術和自上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主義的視覺藝術實踐,研究范圍包括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流派、藝術展覽、藝術思潮、藝術機構、藝術著述及其它藝術生態(tài),它還兼顧與這一研究相關的圖書館、檔案庫的建設和海外學術交流,它也是OCAT館群在北京的展示平臺。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種關于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歷史研究”的價值模式、學術機制和獨特方法,它的學術主旨是:知識、思想與研究,它提倡當代藝術史與人類精神史、觀念史、思想史和視覺文化史整體結合的學術研究傳統(tǒng)和開放的學術研究精神,關注經典藝術史著作的翻譯出版與現當代藝術史與古典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貫通。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